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新闻
震撼云南的水利工程——大关出水堰
[收藏]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1-05-30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322
   人们也许记得,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,一部国产纪录片《红旗渠》曾风靡全国。片中,河南林县人民为引水入林而战天斗地、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,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国人,也正是这样一个人类水利史上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,使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被世人称之为“人工天河”,在国际上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今天,每当勤劳憨厚的大关人民提起这事,马上又会联想到家乡的“红旗渠”——出水堰。
 
  连绵的群峰,峻峭的山崖,一条人工大渠依山蜿蜒,如同一条玉带缠绕山腰,把出水洞泉水引向翠华镇、黄葛乡的村村寨寨。渠水清澈,缓缓流淌,穿过隧洞,跨越沟壑,一路欢歌,滋润着关河东岸的两万亩山地,养育着灌区125个村寨上万人口,给长年缺水的乡镇带来发展的希望,送去脱贫致富的缕缕曙光。这就是大关人民经历几代人、用长达40多个春秋的时间、费尽移山心力建成的出水大堰,是大关人用心血谱写的改天换地乐章。人们自豪地把它称作“大关的红旗渠”,因为它就是林县红旗渠的缩影,是大关的幸福渠、富民渠。
 
  出水堰,这个大关县最为宏伟浩大的饮水工程,位于昭通市大关县县城东部的半山腰,是大关县唯一的灌溉工程,动工修建于1958年,初名“跃进堰”,后因其取水于出水洞而更名为“出水堰”。到2002年4月,全长77.4公里的出水堰全部通水,灌溉面积覆盖玉碗镇、翠华镇和黄葛乡,沿渠配套兴建的电站、鱼塘、便道早已发挥作用,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,也给灌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。
 
  在出水堰饮水工程全线贯通10周年之际,望着那清澈见底的甘甜泉水缓缓向北流去,饮水思源,我们忘不了那几十年的风雨历程,忘不了那几十年人们对生命之源的追求与渴盼。
 
  追溯大关历史,我们得知,解放前,大关水利设施微乎其微。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,有大片山地没有稳定的水源,靠天吃饭,就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,更不用说生产用水。一方面,生产生活严重缺水;另一方面,关河水却浩浩北去、白白流淌。望着那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之源自由流去,缺水的人们希望它为关河两岸的人民造福。1958年8月,县委、县政府顺应民心,正式做出决策:开渠引水,让关河水流向缺水的田间地头!
 
  当年,在省、地两级党委政府关怀下,大关人民开始修建这项惠及子孙的饮水灌溉工程。2500名民工扛着简单的行李,头顶骄阳,开进丛林深箐,扎营岩畔沟侧,把修筑大堰引关河水浇灌田地的构想变成了行动。然而,由于这里山高坡陡、地势险峻,到处一片峭壁悬崖,工程建设难度很大。经反复勘测,欲想达到最为理想的受益面积,渠道必须经过令当地人谈之色变的观音岩、庙子沟、滴水岩等“十大悬崖”。凭着摆脱困境的毅力,靠着钢钎挖锄、肩挑手端的人工劳作,短短两年时间,大关人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57公里长的大堰基槽,渠道枢纽及沿线灌渠、排洪沟等配套工程亦相继动工,堰渠也部分通水。今天,当我们游览黄连河风景区,踏过用雕花石板做围栏的一段段渠埂,望着清澈见底的出水堰水流时,我们难以想象,当年的建设者们是以怎样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,将这项悬崖工程开凿出来的。
 
  出水堰工程从1958年8月动工兴建,至1981年7月续建完工,历时23年,共耗资1193.56万元。起初抽调翠华、黄葛、上高桥的民工2500人参加会战,1960年增加到5000余人。整个工程建成时,控制面积7.35万亩,灌溉玉碗、翠华、黄葛3个乡(镇)9个村委会98个村民小组的耕地1.29万亩,占灌区总土地面积的17.57%,是大关县内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、效益最好的工程。
 
  1983年到1994年,地、县分批投入资金处理险段,维修堰渠,力保安全通水,于是,民工们陆续完成渠首12公里沟渠的三面衬砌,完成谭家梁子明渠改隧洞220米,完成杨家坪子防滑坡建隧洞580米和大树槽明沟改隧洞500米的险段工程。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年代,连续完成悬崖上的千米隧洞是何等艰险啊!出水堰一旦建成,便在时光的流逝中默默地发挥着巨大作用,而毗邻的黄葛、田元大片土地急需引灌却无沟通水。1994年,一份田元村民要求延伸出水堰的报告送到省里,引起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重视,决定用“以工代赈”资金延伸17.7公里堰渠。朴实的村民又一次举起镐锄向峭壁开战了。1996年底,完成9公里沟渠,渠水终于送到了干裂的田元,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。
 
  2000年,田元村被列为国家生态工程开发区,对水的需求更加迫切,国家又拨给专项资金,出水堰建设再次掀起高潮,工程进入正规有序、立足长远的操作阶段。后经县委、县政府努力,又争取到1700多万元资金,总算彻底解决了出水堰的引水、断水、渗水等问题。2001年底,尾段延伸及配套工程顺利完成。
 
  在饮用着甘泉的今天,大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,为了这条生命线,数十名关河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 
  徜徉在静静的堰沟上,凝视着缓缓流淌的碧水,建设者们叮叮当当的击凿声仿佛又在耳旁。当年他们就靠那一锤一錾地敲、一炮一炮地炸、一寸一寸地抠,整整坚持了23个春秋!多少人奉献了青春,多少人付出了生命,才换来今天的甘泉!正如大关原县委书记郑艺所说:“出水堰不仅是水利工程,更是一部大关的历史。它是一部见证大关人民的奋斗史,也是一部书写大关人民的发展史。出水堰记载和见证了大关人民同自然抗争、向环境挑战、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;它也反映了大关人民生生不息、百折不挠、愈险愈坚、永不放弃的斗争精神。同时,它直接地参与了大关的经济社会发展,与大关人民一道为改变家乡、发展经济而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出水堰是一座丰碑,它记载了大关的过去,反映了大关的现在,昭示了大关的未来,尤其是它把那些已长眠九泉的英灵——永远记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