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洪体系上仍有短板。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,气候复杂多变,水旱灾害频繁;流域地形地貌总体上很“平”,90%以上的河流平均比降小于千分之五,导致上游山丘区洪水汇聚速度快,中游地势平缓,下游淮河入江入海能力不足,治理难度非常大。此外,淮河流域人口聚集,27万平方公里有1.9亿人口、2.2亿亩耕地,单位平方公里的人口超过700人,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,防洪责任和压力非常大。
水资源总体短缺。从水资源总量来看,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812亿立方米,不到全国的3%,与淮河流域人口规模、耕地面积、粮食产量和经济总量来比,很不均衡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淮河流域的丰枯变化剧烈,特枯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的50%,在这种情况下,不均匀性就更加凸显。虽然70年来持续建设,流域供水保障有了坚实的基础,但是按照自身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、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,在用水效率、资源管控、供水能力、河湖和水库的调蓄能力、供水保障格局等有诸多短板弱项。
水生态、水环境需要改善。淮河流域是一个特殊的南北过渡地带,构成了我国南北分界独特的生态廊道,保护好淮河生态环境非常重要。目前,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,超过了60%,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地水资源、水环境承载能力,这就导致水生态环境的问题,有的地方生产生活用水挤占了河湖生态用水,部分支流一些断面生态流量保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。淮河流域还有一部分地区依赖地下水,造成地下水超采问题比较突出。淮河流域河湖水质,总体呈现一种好转的趋势,但是部分支流、部分河段的水污染问题还是时有发生。坚持问题导向,持续解决淮河的现实问题,是新中国治淮的显著特征。